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华坪县文化

华坪县文化

关键词:华坪文化,华坪县文化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华坪在线网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hpzx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81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据《华坪文化志》一书记载,清朝晚期,四方来的客商、工匠分别组织有同乡会、哥老会、庙会、洞经会等民间组织,还有专管龙灯、狮灯、婚丧民事的义节会。华坪县城也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,每逢春节或其它庆祝活动,各行会、社团都筹集捐助资金,联合举办龙灯、狮灯及其它灯会,家家户户张灯结彩,烟花爆竹齐鸣,以表达人们欢乐喜悦的心情。同时,教会、行会、帮会等民间组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,有丰富多彩的戏剧、舞蹈表演。据史书记载,清道光元年(1821年)到四川会理请来川班唱戏,从那以后华坪凡办大庙会都要请戏班唱戏。直到民国三十七年(1948年)华坪县中心镇“马头大爷”李荣常以茶馆为活动场所,组建起玩友班——“同乐社”,共有20余人参加学演滇剧、花灯等传统剧目,这也算得上是华坪最早的民间艺术团体,对当地的文化艺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。后来搜集记录的滇剧、花灯、狮灯、洞经音乐,成为华坪汉族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。
华坪地区经历了很长的封建社会时期,对外地传入的龙灯、狮灯、洞经音乐,特别是对其中龙的神话故事极感兴趣,加之宗教思想的影响,许多中老年人都相信龙会吞云吐雾,翱翔天空,呼风唤雨,是中国炎黄子孙的崇拜物,同时也是吉祥物。他们从自身的生活环境出发,加上丰富的想象力,丰富和发展了不同形式的“龙灯”表演,主要分为“水龙、彩龙、火龙”,在这里作简要介绍。

  耍水龙,只限于久旱不雨的年份,祈求“龙王降雨”参神拜庙后,才能“耍水龙”。当舞龙队手持水龙出庙游街时,各家各户门前都准备有水桶瓢盆、竹筒水枪,迎接水龙过街。街道两旁,男女老幼都用清水泼洒在柳枝编扎的水龙和舞者身上,沿街锣鼓喧天,其舞姿动态,大有呼风唤雨、翻江倒海之威,场面很象傣族的泼水节,非常喜庆热闹。

  “彩龙”也是当地流传的一种文化活动,彩龙用红绸、红布、麻绳、竹篾编扎,当地富商出面邀请“义节会”共同拜贺新官上任时才能用此舞,其舞姿动作与水龙相似,据调查,“彩龙”在解放后就消失了。

  值得一提的是,“耍火龙”这一民间传统艺术在华坪延续至今,并得到了发扬光大。

  “耍火龙”限于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或其它喜庆节日。据调查,华坪中心镇林氏家族就会制作“火龙”,延续了四代人,直至1997年,林家的最后一代“林哑巴”去世后,这一制作技术才失传。当时林家制作的“火龙”远销四川、盐边、会理等地。据调查,耍火龙是在水龙和彩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原名统称为“耍龙灯”。据说,解放前,精彩的“耍龙灯”采用松香喷射火焰、龙头可喷火(故而叫火龙),大量燃放时用竹筒装含硫较低的火药,做成的“蛮竹花”,观众可用点燃的“蛮竹花”对着舞龙者燃放,舞龙者以加速运动龙身来抵挡,并会出现精彩的舞龙场面,颇为精彩热闹。

  而今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得到了华坪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,每逢春节和其它重大节目,由政府拨款,文化部门承办,从大年初一到初五,在县城的街道、广场举办这一活动,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。每场都有上万人的群众观看表演,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。

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“耍龙灯”这一华坪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不断得到了发扬光大,但愿这一民间艺术之火永远旺炽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文化信息
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""
='{"id":"10"}'>